查看原文
其他

慎终如始,当好“国门”守门员!

杭州交通 2021-07-12

8月19日下午4点10分左右,一架从印尼雅加达起飞的航班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。



“我在飞机上看到国旗图案时,心情一阵激动!终于回国了!回家了!”这是杭州市民陈先生下飞机后说的第一句话,简单的言语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。


经过一道道检疫后,陈先生和其他135名乘客被分批送往隔离酒店。



如此顺利的流程背后,离不开这群人的默默付出。


他们是杭州萧山机场应急处置专班(后文简称:机场专班)的工作人员。


早在航班落地前的6个多小时里,他们就在为此做准备。


王臻韬是机场专班转运组的组长。转运组主要由杭州市交通运输局负责,重点抓好国际航班旅客现场处置和转运移交工作。


在他看来,专班的工作忙而有序。



当天中午10点,距离航班预计落地时间还有6个多小时,机场专班工作人员就在为即将进行的转运工作做准备。
核对航班和旅客信息、分析机上人员组成情况,大巴、司机、酒店联系......他们把交通转运全流程的每个环节又仔细过了一遍。
8月的杭州,高温、闷热,对于转运组的工作人员来说,除了病毒,还有来自天气的考验。

下午3点50分,专班转运组、大巴车驾驶员、随车管理员等人员到达转运区,穿戴防护服、N95口罩、手术帽和医用隔离面罩,别上对讲机和话筒……
一身白色装备,犹如“大白”。然后密不透风的装备,不仅闷热,还很笨重。

不到5分钟的时间,王臻韬和同事们额头上的汗水就开始顺着眼睛往下流,连睫毛都挂上了汗水,衣服湿后透黏在身上,犹如裹着保鲜膜蒸桑拿的感觉。
出于安全考虑,即使流了再多汗水,他们也不能用手去擦拭。

下午4点10分左右,飞机落地。
专班工作人员立即通过钉钉群对接乘客情况,以便及时掌握异常情况。
随后,136名乘客分批下机接受检疫流程、到达临时等候区、乘坐大巴前往隔离酒店。

“欢迎回家!请按照黄线依次往前走,在等候区登记好休息下,人齐我们就发车送大家去酒店。”王臻韬和同事们在国际到达2号门口引导乘客。
面对境外归来的人员,他们既要做到精准细致又要体现出人文关怀,确保每一次转运工作不出现任何纰漏。杭州机场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,为入境旅客提供精细且有温度的保障服务,更是杭州交通人的努力方向。
直到下午6点30分左右,最后一批旅客转运完毕。

此时,刚刚脱下防护服的王臻韬和队员们,额头和脸上都已被口罩压出深红色的印痕。顾不上洗把脸,大家就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。
“今天只有一班航班,我们很多工作场景是室外和半室外的,时间一长,大家穿防护服会很难熬。”王臻韬说,国际航班大多是下午或晚上抵达,转运组工作人员都得提进场准备,加上后续酒店交接时间,现场工作人员穿防护服的时间一般在3—6小时。在闷热的环境下,有个别工作员出现缺氧脱水、中暑等现象,甚至有工作人员晕厥。

“最长一次超过8个小时没吃饭、喝水、上厕所,处理到凌晨是常事。这样的强度我们已经习惯了。想到能保证更多老百姓的安全,这都是值得的!”王臻韬说,每次航班处置结束,参与转运的大巴车消杀完毕后,专班立即在内部群通报,形成处置信息闭环,这一天的工作才算成功告一段落。

王臻韬是这个团队的缩影。据了解,还有10名杭州交通运输系统工作人员常驻机场专班,他们主要来自交通一线执法大队。他们虽不是医护人员,却和医护人员一样,在这个危险的“战场”上,负责隔离人员的转运工作。
“我们交通人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。”刚从领导干部岗位上退下来的抗疫老将——高凤山既当指挥员,又当战斗员,带领专班转运组,一次次处理好每趟航班的转运工作。

近期定期入境航班逐步复苏,造成机场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,机场专班的压力越来越大。每一次,不论航班始发地疫情严重还是轻微、旅客数量多还是少、人员构成复杂还是简单,对于他们而言都得打有准备之战。

随到随运,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。

据悉,7月以来,机场专班成功处置了39个国际(地区)定期航班,旅客6632人。


往期精彩回顾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